华晨宇首个直播音乐会9月25日上线,融入电影元素
会议主要讨论了为落实去年12月各国达成的《哥本哈根协定》有关内容,到2020年为止,应每年筹措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遏制温室效应,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应抓紧研究并制定明确的中长期减排战略,保障山西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不断提高全省的综合应对能力。
郑国光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和我国及山西省气候变化的事实、趋势和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阐述了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政策措施以及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和成效,分析了我国及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结合我国和山西省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建议。努力提高全球气候变化预测预估、影响评价的科技水平,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提高我国参与和解决世界性发展问题能力。郑国光指出,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而不懈努力。郑国光指出,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应重点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区农业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国际社会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积极贡献。山西应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措施,提高山西的生态承载能力。而京都议定书要求美国在2008-2012年减7%。
双轨中的第二轨,即气候公约轨道的谈判,关键在于2050年全球认可的共同减排目标,谈判非常艰难。这是发展中国家的要价。在全球水平上,碳泄漏理论实际不存在。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存量。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需要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另一方面,这一减排目标严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政府主导。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承诺的目标为17%,显然低于25-40%的要求。一些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则要求,温升不超过1.5度,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不超过350ppm,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以上。2009年12月7日至18日,194个缔约方、观察员国,937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专门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1069个媒体单位,超过4万人与会。
第四个焦点是资金问题。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一些发达国家允许森林碳汇、从其他国家购买减排额度,使得京都议定书总体减排大打折扣。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然碳关税是贸易壁垒,就要在WTO争端机制下解决,需要反对,没必要害怕。因而,在1995年召开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形成柏林授权,要求三年以后在京都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定量减排目标,相对于1990年排放水平,附件I国家即发达国家2008-2012年在总体上年均排放降低5%。
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了比较明确的量化减排行动,相对于2005年,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减排量,印度20-25%,中国40-45%,其他国家也做了相应的承诺。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科学评估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的排放,需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5-40%,是绝对量的减排。
根据巴厘授权,哥本哈根会议要谈什么呢?首先,双轨中第一轨,即京都议定书轨道,需要明确发达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和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不仅如此,美国还允许20亿吨的抵消。
有119个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与会,而且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直接参与谈判,史无前例。这些存量不需每年增加。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是公约和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分别通过了两个工作组继续按巴厘路线图授权完成谈判的决定,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主要是2020年减排目标,基本还是按照双轨制谈判,谈判以后形成了主席案文。笔者作为与会者,试图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争议的焦点所在,并对一些未来气候谈判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中国、南非、巴西、印度基础4国的领导人,也亲自斡旋,与发达国家阵营直接对垒,谈判哥本哈根案文。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减缓行动可以三可,但自主减排行动只要自我核查,公开透明就行。
哥本哈根协议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写在一张纸上,发达国家五行字,发展中国家十二行字。二是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但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正式通过,只是注意到这一协议,没有法律地位。
1980年中国能源消费才6.5亿吨标煤,2008年增加到28.6亿吨标煤,并且仍在高速增长。为了能够年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形成协定,各缔约方已自2009年3月起,在曼谷、波恩、巴塞罗那等地分别举行5次工作层面的谈判。
在哥本哈根谈判中,发达国家非常明确地要求长远目标温升不超过2度,温室气体排放浓度不超过450ppm,这就意味着,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对于当前水平减排50%。第二个焦点是长期目标。
显然,即使发达国家减80%,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反对50-50目标。欧盟希望借用丹麦主席国的身份主导进程,抛出主席案文。美国2008、200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德国、英国基本上没增加,在人均水平上,发达国家基本属于稳中有降。美国早在2009年10月6号在曼谷会议上提出并轨并得到欧盟支持,但发展中国家明确反对。
打着征收碳关税保护气候的幌子,实际上没有保护气候的效果,等于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高,发达国家提高贸易壁垒。碳关税能够减少排放吗?如果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需要从其他地方进口,同样有碳排放。
即使这样,资金来源也存在问题。发展中国家平均只有2.5吨,减20%只有2吨。
结果是在哥本哈根协议中,发达国家减排目标自己说多少就多少。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最大的发达排放国,不明确中期减排目标,显然国际社会不会接受。由于双轨谈判举步维艰,美国和欧盟明确要求将双轨并一轨,废弃京都议定书,混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谈判也涉及资金、技术、适应气候变化和2020年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从历史排放来看,减排必须考虑历史责任。
如果说,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的案文属于双轨制成果,哥本哈根协议就说不清楚了。为什么实行双轨呢?美国不属于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但仍属气候公约的缔约方,可以参加公约活动,但只能作为观察员参加京都议定书缔约方谈判会议。
从未来发展看,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的排放空间。但美国和欧盟坚持要求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反对双轨谈判。
到2050年,发达国家减80%,发展中国家只减20%,我们为什么还反对?一方面,2度目标与减排幅度存在科学不确定性。2008年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峰会提出50-50目标,即2050年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当前降低50%。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